遗传学复习整理
第一章-绪论
遗传与变异
遗传学定义:遗传学是研究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规律的一门生物学分支科学,这一学科名称是英国遗传学家贝特森(Bateson,W)于1909年首先提出的
遗传定义:heredity生物性状或信息世代传递的现象
变异定义:生物性状在世代传递过程中出现的差异现象,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总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的现象。
遗传与变异的关系: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生存与进化的基本因素。遗传维持了生命的延续。没有遗传就没有生命的存在,没有遗传就没有相对稳定的物种,变异使得生物物种推陈出新,层出不穷。没有变异,就没有物种的形成,没有变异,就没有物种的进化,遗传与变异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使得生物生生不息,造就了形形色色的生物界。(遗传使物种趋于稳定,变异使得物种进化,适应环境,遗传与变异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使得生物生生不息)
遗传学发展的阶段:
1.遗传学的创立时期:
1)公元前五世纪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提出了第 一个遗传理论。他认为子代具有亲代的特性那是因为在精液或胚胎里集中了来自身体各部分的微小代表元素(elememt)。
2)100年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认为:精液不是提供胚胎组成的元素,而是提供后代的蓝图。
3)原成论:产生于17世纪,并流行至18世纪。生物从预先存在于性细胞(精子或卵)中雏形发展 而来,所谓发育只不过是这一雏形生物的机械性扩大,并没 有新的东西产生出来。认为性细胞里包含有完整的miniature adult called homunculus 。
4)拉马克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器官“用进废退论” (1809):生物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
获得性状遗传:个体由于在长时间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使生物发生 变异,获得了新的性状,经过世代的积累加深了这个新的性状, 如果雌雄两性都获得这种共同的变异,那么这种变异便可以传 给后代。
5)达尔文提出了自 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进化学说,认为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逐渐进化而来的。
6)魏斯曼:种质连续论:割尾巴实验
7)融合遗传学说,孟德尔
8)孟德尔理论的重新发现,三个人叫德弗里斯(De Vires),柯伦斯(Correns),丘歇马克(Tschermak)
2.细胞遗传时期:
摩尔根发表关于果蝇的性状连锁遗传
3.微生物遗传学时期
1941 比特尔Beadle和他的老师泰特姆Tatum(1958)提出“一个基因一种酶”的假说
1946 Lederberg 和Tatum(1958)发现细菌通过接合进行遗传物质的转移
到雅各布和莫诺的关于大肠杆菌的基因表达的操纵子模型。
4.分子遗传学时期
第二章-孟德尔遗传定律
孟德尔定律、解释、验证;
杂交实验
解释:
① 在生殖细胞中存在着与相对性状对应的遗传因子控制着性状发育;
② 遗传因子在体细胞内成对:如F1植株内存在一个控制圆粒显性性状和一个控制皱粒隐性性状的遗传因子;
③ 每对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可均等地分配到配子中每一配子(花粉或卵细胞)中只含其中一个;
④ 遗传因子在受精过程中能保持其独立性表现为随机性。
验证:
测交法、自交法:F2植株个体通过自交生成F3株系,根据F3株系的性状表现,推论F2个体的基因型。
F1花粉鉴定法:玉米、水稻等的子粒有糯性、非糯两种。液糯性的为支链淀粉,非糯性的为直链淀粉;以I-IK溶液处理糯性的花粉或籽粒的胚乳,呈红棕色反应;而非糯性的花粉或籽粒,则呈蓝黑色反应。
显性性状的表现及与环境的关系;
几个概念:
基因型(genotype):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
表型(phenotype):是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下的具体表现
显性基因(dominant gene):在杂合状态中,能够表现其表型效应的基因
隐性基因(recessive gene):在杂合状态中,不能够表现其表型效应的基因
等位基因(alleles):同源染色体上相对位置
上的决定同种性状的基因。
基因互作;
完全显性:杂合体和显性纯和没有区别
不完全显性:有区别经典比例不是3:1而是1:2:1
共显性:一对等位基因都是显性基因,共同表现各自控制的性状,经典比例为1:2:1
镶嵌显性:杂合子一对等位基因在生物体的不同部位同时得到表达的现象
超显性:杂合体Aa的性状表现超过纯合显性AA的现象
外显率:在某一特定的环境条 件下,某一基因型显示出预期表型效应的比例
表现度:相同基因型的个体间基因表达的变化程度(原因:环境+遗传背景)
复等位基因:在群体中占据某同源染色体同一座位上的两个以上的决定同一性状的基因群。
ABO血型:由三个复等位基因IA IB i 决定。
植物的自交不亲和:同一基因的花粉落在同一
基因型的柱头上不能受精。
兔毛颜色:
致死基因:那些使生物体不能成活的等位基因基因
基因的作用和性状的表现;一因多效、多因一效。
一因多效:一个基因影响多个性状的发育叫 pleiotropism
多因一效:如果一个性状受许多不同基因影响的现象,称作multigenic effect
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 染色体的遗传学说
1.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
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含有相同的基因位点
异源染色体:这一对染色体与另一对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体,互称为异源染色体,含有不同的基因位点。
核型(karyotype):一个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按其大小、形态特征顺序排列(同源配对)所构成的图像。
带型:通过染色使染色体的长臂和短臂呈现出一条条明暗交替或深浅相间的带纹,这就构成染色体的带型。
2.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无需多言。有丝分裂的主要特点是: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染色体精确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的细胞核中,使子细胞含有与母细胞质量和数量相同的遗传信息。因此,有丝分裂既维持了个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也保证了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减数分裂:无需多言。其遗传学意义总的来说就是三个点:相对稳定、分配随机产生更多变异、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进行交换产生更多变异
无融合生殖:雌雄配子不发生核融合的一种生殖方式,称无融合生殖 分配子体无融合和孢子体无融合、如孤雌生殖。
胚乳直感:由于雄配子的影响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
3.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萨顿这个人发现染色体行为与遗传因子行为一致。提出了染色体携带遗传单位
第四章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性别决定的染色体机制
性别决定的剂量补偿
伴性遗传